《信息技术》新课标实施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2019-08-20 15:10

摘自:《江苏省宿迁中学》

以下是就《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编辑所作的一次采访内容:

记者: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那么作为一线教师,您觉得自己应该具有哪些心里准备和承受能力呢?

钟: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信息技术作为技术领域的科目内容并以国家课程形态被确定下来,这无疑对国家的发展以及学生的成长都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对从事这门科目教学的我来说也是一件值得欣慰的大事。同时我认为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课程的根本宗旨,这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替代的教育价值,但同时也是一件相当艰巨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我深感到自己身上责任重大但工作比以往更加有意义。

在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里,字里行间都在预示着教师要树立 “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 的教育新理念。在 “ 实施建议 ” 中也特别指出, “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 关键在于 …… 更需要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学习,结合教学实际,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 。

作为一名在普通中学担任教学工作的教师,我在细致地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这次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育理念上的重大变革,而且涉及到整个课程体系的重新架构与实施问题。我觉得,这对于曾经以教授计算机技术和操作技能为主要任务的我来说,可能先要迈过自己心里边的那道坎儿:如今的信息技术课程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怎样做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目标,从而对学生一生的基础发展尽到真正责任了呢?

为此,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加强新课程标准及其所倡导的教育理论的学习,树立起新的教育观念,以服务学生的基础发展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己任。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要认真学习和把握新课程目标和课程理念的真正涵义,准确把握课程的本质特点,并创造性地落实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同时我还希望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种教师培训学习和专题研讨会议,同时我希望与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充分交流经验、扩大视野和增长才干。

第二,正视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实践中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进程中创造性地实施自己有特色的和个性化的教学实践。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要 “ 关照全体学生 ” ,并强调 “ 学生个性化发展 ” 。对此,我觉得在客观了解学生的本质需要的基础上要讲究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有效应用,建立科学的、健康而积极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第三,新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要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技艺水平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对于具有一定教学经历的我,无疑也是一项重大的挑战性工作,特别是如何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并在确保学生获得基础信息素养发展的基础上把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科学习以及信息化学习等方式整合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当中,从而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此外,建立起科学的、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学习评价体系,这些都是我正在尝试而努力突破的方向。

第四,在专业发展方面,我除了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并借鉴学习他人经验之外,还要钻研和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不断拓展教学视野和发展空间,在与学生一道成长的进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体现。

总之,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要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的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创造性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要。

记者:对于新的课程标准您有怎样的期待?希望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的哪些方面给予明确?

钟:新的课程标准颁布与实施,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同样在具体操作实施过程中也会出现或这或那的实际问题,这都是大家可以意料得到的事情。新课程标准在整个制定过程中,未能及时向社会公众增加透明度,在取得社会认同方面也需要一个漫长甚至持续的发展过程。即便如此,新课程标准在课程体系、课程目标以及具体内容等方面也基本上符合新时代课程改革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我希望,新课程标准在实施推进过程中应当有一个良好的、健康的、自我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运行机制,同时这样一项重大课程改革也需要有一整套与之相配套的、规范操作的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实施,如课程设置、评价考核、教师评价以及教师编制等方面。这就需要营造一个和谐和宽厚的课程改革环境,提供教育制度的保障,创造有利条件,为新课程改革和实施提供肥沃的养料。此外,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诚然,教师素质整体提高对于课程教育价值的实现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是十分关键的因素。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应当考虑到信息技术教师师资水平状况以及整体承受能力,切忌盲目拔高要求从而脱离实际。同时,整个教育系统应当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开拓实践给予充分支持和指导,为教师提供宽松的教育环境,多些宽容,多些理解和帮助。只有千千万万教师主动参与并积极投身到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当中,新课程改革才会有真正实现的可能。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中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特别指出 “ 信息技术课程由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 …… 已经由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升为全面的信息素养的培养 ” 。为此,我觉得新课程标准专家组应当在课程目标、课程理念以及课程实施与教学评价等方面再作一些深入、详尽而具体的解读与说明,同时通过合理有效的新课程教师培训机制及案例导引等方式指导教师教学工作的具体实践,促使教师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使得教师在教育观念、课堂教学及学习评价等方面更加贴近新课程标准的精髓。

我希望新课程标准能在对教材的作用及创造性使用、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对学生在内容学习的具体标准或要求、教学设计规范与作用、案例的建立与应用、课程资源的研发与应用等方面能给予明确的指导,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积极引导的建议和措施,鼓励教师在完成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个性化地发展。这对于教师在教学实践、目标落实、自我发展和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等都将有很好作用。

记者:您对新课程标准的 6 个模块如何看待?对于选修的 5 个模块您有哪些准备 / 计划?

钟:新课程标准的 “ 内容标准 ” 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 6 个模块。必修部分只有 “ 信息技术基础 ”1 个模块,选修部分包括 “ 算法与程序设计 ” 、 “ 多媒体技术应用 ” 、 “ 网络技术应用 ” 、 “ 数据管理技术 ” 和 “ 人工智能初步 ” 五个模块。必修模块是高中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选修模块的前提,而选修部分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而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

事实上,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没有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得以制定和实施,高中信息技术标准给人的总体印象似乎是一座 “ 空中楼阁 ” ,了无根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很难得到明确界定,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相衔接问题以及教学内容的 “ 零起点问题 ” 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成为信息技术课程悬而未决的难题。

在 “ 信息技术基础 ” 模式块中,新课程标准对 “ 信息获取 ” 、 “ 信息加工与表达 ” 、 “ 信息资源管理 ” 、 “ 信息技术与社会 ” 都作了具体的定性描述,并列举了典型例子和提出了活动建议,这对课程实施环节会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新课程标准对原有的信息技术 “ 基础 ” 的内涵作了相当大的改变和拓展,一直以来颇受争议的 “ 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给学生沉淀下来的是哪些东西? ” 即基础性问题似乎现在已有定论。但一些国外倡导以及我国历来重视的诸如 “ 键盘文化 ” 等内容没有被明确地列入新课程标准当中,这可能也会成为关注的焦点。

至于选修部分的 5 个模块, “ 算法与程序设计 ” 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 “ 多媒体技术应用 ” 、 “ 网络技术应用 ” 、 “ 数据管理技术 ” 是作为一般信息技术应用设置的, “ 人工智能初步 ” 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据说这样处理是为了增强课程选择的自由度,所有 5 个模块平行设计,相对独立。 “ 算法与程序设计 ” 在新课程标准里作为选修内容,是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需要,而把 “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 ” 作为学习对象似乎代表了一种方向, “ 程序文化 ” 的内涵理解正在被重新定位和阐述。 “ 多媒体技术应用 ” 侧重于学生的实际应用,注重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表现创意、表达思想,实现直观有效的交流。这方面的学习内容是目前学生相当感兴趣的,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动力,从而为学生发展奠定相关的技术基础。 “ 网络技术应用 ” 包括网络技术基础、因特网应用、网站设计与评价 3 个主题内容,将可能成为高中生选修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向。 “ 数据管理技术 ” 则强调数据管理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基本知识,掌握数据库的建立、使用与维护等方法。 “ 人工智能初步 ” 作为专题学习内容列入课程之中,也要求学生要学会使用一种人工智能语言解决问题等内容。 5 个选修模块都可能在内容上出现一些交叉递进的现象,例如 “ 算法与程序设计 ” 、 “ 数据管理技术 ” 和 “ 人工智能初步 ” 等模块都涉及到程序设计学习问题,在课程的具体实施中可能存在一些困难,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

当然,在这种自由选择课程的方式下,大多数学校只能根据自己的师资水平和资源配置的实际情况开设其中 1~3 个主题的课程内容,而其他主题课程可能由于长期没有受到众多关注,从而出现课程弱化的倾向。另外,必修部分与选修部分的内容也有交叉重叠的地方,例如 “ 信息技术基础 ” 、 “ 网络技术应用 ” 都涉及到搜索引擎的基础知识和使用方法等,或者这些内容需要在教材编写以及实际教学中灵活地把握课程标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问题。

对于 5 个选修模块,在专业素养方面我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和拓深知识,同时较好地把握相关前沿技术的发展情况,并且从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科目课程中挖掘出更多学习专题,进行更有针对性、开放式的课程资源研发工作,在关注学生实际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如专题学习网站平台)展开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我打算采取更加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并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把主题活动、自主学习、专题探究和合科学习等形式适当地应用到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当然,我也主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仅要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追求健康的信息文化、更高质量的信息化生活和信息化学习。

记者:在教学评价这一块,新的课程标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较从前是更明确也更复杂了,您认为实现起来有困难吗?主要的瓶颈在哪里?

钟:新课程标准强调 “ 应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评价教与学,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达成 ”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标准。新课程标准还提出了三个评价原则,即 “ 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 ” 、 “ 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 “ 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 ” 。评价方式有过程性评价方式、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总结性评价方式。很显然,新课程标准力求教学评价在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上进行,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表现、情感体验以及学习成果的整体考核,以便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发展水平。

新课程标准倡导下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强调要关注学生成长轨迹的真实记录和检验信息素养的发展水平,这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提出了崭新的要求。但教师对于课程目标的整体把握、课堂教学目标如何实现、学习效果的导向评价以及学习行为的诊断评价待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差异。而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织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组织以及驾驭水平将成为主导教学实践和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于那些有潜质、有才华的学生,应当通过更加宽厚有效的、多样化的教育渠道,为他们提供更加合适的发展条件,确保他们有机会接触到并探索学习更深层次的、前沿的技术和现代科技知识,在教学评价中也要对这些学生有所区别对待,鼓励他们拔尖成长。同时在教学中要善于把学生群体中的个体差异转化为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对协作学习和集体工作等在教学评价中有所体现。

另外,课程目标如何渗透到课堂教学实践、单元学习活动、主题实践活动等方面?如何把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评价的每个环节上?教师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量规,从而客观地诊断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水平?如何采用作品设计、项目作业或实践活动、实际操作完成任务等考核方式评价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和能力? …… 所有这些要实现起来都是相当困难的。同样,目前存在的许多考试评价方式也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评价以及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的效率和质量,例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能否进入高考科目或者会考科目等话题都成为了当前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导向性问题。

因此,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的复杂程度以及工作强度、教师的整体素质以及教学评价能力和水平、与新课程改革配套的考核评价机制,都将是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能否真正提高的关键因素。